人物名片:
刘本良,泸州市龙马潭区罗汉乡人,四川唐朝老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泸州市工商联副主席,泸州市政协委员,泸州市人大代表。
1976年,高中毕业的刘本良来到“罗汉酒厂”工作,从学习烤酒起步,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很快就掌握了勾兑、制曲等关键酿酒工艺,并很快当上了班长、车间主任。1981年更是成为副厂长,负责管理整个厂的生产。而后,几经磨难,几度 “下岗”、“上岗”,并在1991年酒厂处于危难之际,再次临危受命,挽救了“江阳曲酒厂”。2000年,通过企业重组,他将原“江阳曲酒厂”改制为“四川唐朝老窖(集团)有限公司”,公司发展至今已成为集酿酒、制药、研发、销售于一体的现代酒类集团。
传工匠精神 树品牌文化
——记四川唐朝老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本良
本报记者 李独懿
泸州以酒闻名,一方水土孕育出灿烂的美酒文化。在龙马潭罗汉场的刘氏家族将酿酒作为家族手艺世代相传,作为当地一大望族之一,刘家人一直传承着家族的技艺。刘本良的父亲刘忠诚,是第五代传人,靠着自己的刻苦钻研,学得一手过硬的烤酒手艺。刘本良从小受父亲的教育和影响,耳濡目染,也对酿酒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小呼吸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浓郁的酒香。”在这样的熏陶下,刘本良注定要一生与酒为伴,传承技艺,做刘家第六代酿酒传人。
起步——勤奋好学,5年当上副厂长
从小刘本良家里就一直在烤酒,从他爷爷到他父亲,一家人整天都围着小作坊忙碌着,烤出美酒,全家一起品尝这份收获和快乐,刘本良也随家人感受着烤酒的乐趣。
1976年,泸州老窖为扩大生产,在罗汉场新建泸州老窖酿酒基地,同时扶持当地建设“罗汉酒厂”。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给了刘本良开始发展的舞台。
高中毕业后,刘本良顺理成章的进入“罗汉酒厂”工作。从学习烤酒开始,他和车间工友们白天用板车拉酒糟上灶,晚上守着大甑烤酒,经常一干就是20多个小时。“当时烤酒还是很辛苦,主要是时间太长了,但当时年轻,还是挺过来了。”对于他来说,那是一段时光劳累而又充实的时光。
由于当时还处于大集体生活,刘本良每天在厂里上班是算的工分,回到生产队后将工分重新分配,他拿到手的只有两角多钱一天。但就这样也让他感到充实,因为他知道自己更需要的是掌握技术。
由于刘本良聪明好学、勤奋刻苦,一年后他就当上了班长。后来又开始学习制曲,但他对以前学到的技术一直都没生疏,从挥铲扬糟到下窖蒸酒,每一道工序他都亲力亲为,很快他就学会了制曲、勾兑等关键的酿酒工艺。由于能力出众,他就很快当上了车间主任,1981年,又被提升为副厂长,负责管理全厂的生产技术。
从一名基层工人到副厂长刘本良只用了5年时间。
起伏——历经磨难,仍不改初心
1983年,在全国行政区划调整的大环境下,泸州成为地级市。此时,企业改革也随之开始,隶属生产队、大队、公社三级所有的“罗汉酒厂”也改名为“泸州江阳曲酒厂”归罗汉乡政府管理。
此时,刘本良也迎来了一段起伏的人生。
作为“泸州江阳曲酒厂”的主管单位,罗汉乡政府选派了一名官员到酒厂任职,刘本良也被迫从领导岗位上“下岗”。“下岗”对于他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是出于着对酿酒的热爱,他并没有就此放弃。
刘本良心想:“我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加强学习,不断充实自己。”在这期间,他先后考取了酿酒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在当时的酿酒行业里,能在刘本良那个年纪获得这些头衔,也是少之又少了。
1988年,“泸州江阳曲酒厂”推行承包责任制,公开向社会招标,刘本良迎来了事业的转机。
已经做好准备的刘本良以无可争议的优越条件成功中标,与镇政府签订了3年承包合同。此时,他已蓄势待发。然而,正当刘本良准备在事业上大干一场的时候,他又遭遇了人生的第二次打击。由于当时个别镇领导毁约,单方面终止合同,刘本良再次被迫“下岗”。
相比第一次,这次“下岗”对刘本良的打击更大,但这仍没有击碎他心中的梦想。离开酒厂的刘本良,注册了自己的公司,凭借自己扎实的酿酒技术和过硬的市场能力,公司办得有声有色。
而这时,“江阳曲酒厂”由于违背发展规律,却经营惨淡。罗汉镇新一届领导想起了曾经的刘本良,英雄本色,此时方显。1993年,刘本良再次被请回酒厂主持工作。重新执掌帅印后,刘本良凭借多年累积的经验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将逐渐衰落的“江阳曲酒厂”拉了起来,并在短短两年时间内成为龙马潭区的纳税大户。
追求——打造品牌,品质与文化的完美融合
“‘江阳’这个名字太有局限性,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以后我们的产品才能面向更大的市场,让更多的人熟知。”面对未来,刘本良已成竹在胸。
1993年,刘本良将“唐朝”作为注册商标,进一步扩大品牌影响力。2000年,伴随全国企业改制,“江阳曲酒厂”已转制为民营企业,他又将“江阳曲酒厂”改制为“四川唐朝老窖(集团)有限公司”,出任董事长、总经理。自此,“唐朝老窖”在刘本良的带领下开启了发展的新征程。
新成立的“唐朝老窖”,在刘本良的带领下采用多粮型生产工艺,酒体以优雅、柔和、醇甜、爽净著称,既具有浓香型大曲酒的窖香浓郁、绵甜甘冽、尾净爽口的特点,又具有酱香型酒的优雅、细腻、醇厚的特点。
树品牌,刘本良不仅追求产品品质,更加看重品牌文化。
作为全国唯一用朝代名称注册的商标,说起“唐朝”二字,刘本良也是无比的骄傲:“唐朝作为中国最鼎盛、最兴旺的时期,拥有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而唐朝老窖“千年老窖,万年糟”,我们的产品不管是制酒还是窖藏也同样拥有悠久的历史,所以称之为老窖。我们就是要把唐代的文化和酒的文化融入一起,传承泸州酒的文化和唐朝老窖酒的文化。”
打造品牌的同时,刘本良同时注重自身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看来没有不景气的行业,企业被淘汰,只是因为领军人物思想不能与时俱进。领军人物的文化就代表一个企业的文化,所以在管理企业期间他也一直没有放松自身的学习。1998年,在省党校进行经济管理专业学习;2005年,在清华高级工商管理研究生课程进修;2012年,在西南财大进行了两年学习,除了这些系统的学习,他平时也经常参加一些短期培训。
正是因为刘本良对酿酒的执着以及对自我的追求,唐朝老窖发展到今天才得已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公司拥有原酒生产窖池500余口、自动生产灌装线10条、年产瓶装酒20000余吨、开发出20余个系列酒。身为刘家第六代酿酒传人的刘本良,也以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打上自己烙印的品牌。
酿造的过程也是做人的过程
对话泸商:
记者:为什么一开始就选择酿酒这一行,并且会一直坚持下去?
刘本良:首先是一种缘分。第一天上班,从毕业以后就到了酒厂,从接触这行,我的立足点就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而且不管是做哪一行,就要把它做好、做精,起码要对得起自己,也要对得起这个行业所在的广大消费者,这就是我的宗旨。所以一路走来,就是不断的钻研,不断的学习,就是发扬一种工匠精神,就是如何努力做好,如何做到极致,这就是我的追求的目标。
记者:在工作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你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请列举一至两个例子。
刘本良:记得刚到酒厂工作的时候,特别不适应熬夜,一夜一夜的熬,劳动强度特别大,有时白天走路都在打瞌睡。特别是在烤酒、熬窑,熬通宵的时候,那个时候也是考验人的时候。在农村干活,再累晚上都可以休息,而在酒厂烤酒上夜班,就要干到20个小时。确实当时还是想放弃,但是想到既然都做到这一行了,别人不一样都坚持过来了吗?为什么别人能坚持,我不能坚持。我相信,只要我能坚持,还是有美好的明天。
还有一个印象很深的就是在我学习勾兑的时期,当时确实比较艰难,因为勾兑的技术要求比较高,又亏身体、亏舌头、亏嘴巴,第二天嘴巴都是麻木的。但是为了把酒做好,做得更极致,还是要坚持,所以说要长期不断的练,而且要记很多东西。当时我的想法就是要生产出让消费者满意的产品,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就必须要坚持,要不断的付出。
记者:改革开放对你的发展或者是酒厂的发展带来了哪些好处?
刘本良:改革开放对于我和我的企业来说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过去的产量有限,自己有厂也喝不到酒,因为当时是计划经济,我们生产的酒交给公司,根据市场进行分配,我们要喝酒都要通过领导审批。改革开放大家都有钱了,就可以买酒喝了,大家对生活的需求也能得到满足。以前公司规模小,产量有限,一年只能生产一两百吨,现在几百吨上千吨,那个时候销售收入能达到几百万就不错了,现在几千万上亿。公司发展以前的厂房是村瓦房,非常陈旧,现在我们的厂房有先进的设备,生产、储存、灌装都都比以前更先进了。
记者:请你谈谈公司未来的规划?
刘本良:我们公司未来就是要在稳中求发展,如何把唐朝老窖做大做强。怎么做大做强?首先,是要加强内务的管理,队伍的建设。其次,如何把唐朝的文化在酒业中传播,对于我来讲,现在做酒就是做文化,做品质。之前我也讲了,只要是把自己产品的品质做好,酒香不怕巷子深。如何做好酒这篇文章,特别是要让唐朝老窖这个品牌在全国做到独一无二,我们就要珍惜这个品牌,这块商标,如何把它做好,这是我们永远研究的课题。
记者:作为企业的董事长,你很注重学习,而且在你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也一直在学习,你是怎么看待学习的呢?
刘本良:我感觉到知识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以必须要去学习,学习新的知识。我们的视野具有局限性,要广交朋友,增长知识,包容性的发展。作为企业领导你都不爱学习了,团队也同样没有这样的氛围,领导人的水平也决定了员工能达到的水平。所以要不断学习,尽量弥补自己的短处。一个行业有成败有兴衰,并不是行业的兴和衰,而是这个领导人的思想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