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泸商文化

    “天下泸商”专题报道

    作者:匿名来源:泸州市工商联时间:2020-12-08

名片:

  杨必善,泸州市江阳区弥陀镇人,1984年从农村步入酒城建筑行业,在泸州创业打基础;1990年南下海南打拼;1992年底转战广西北海,随后,成立北海现代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并任法人代表;2001年3月,建立北海勤精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并任法人代表;2005年9月,成立北海蜀海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并任法人代表,至今完成开发销售额已达几十亿元。目前,其业务范围涉及到房地产开发、建筑施工承包、劳务承包、小区物业管理、酒店商贸等领域。

在起伏的人生中踏上壮阔的征程

北海蜀海城房地产开发公司掌门人杨必善的创业故事


川江都市报记者 朱俊 摄影报道


  10月的北海,风和日丽,这个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更加闪烁耀眼。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移民城市,吸引了众多外地人的目光,泸州人在这里购房、兴业的也与日俱增。20多年前,正值中年的杨必善从泸州南下海南,再转战广西北海,经历了不少的艰难起伏和摸爬滚打,如今的他已成为北海建筑行业中德高望重的“老爷子”,他的创业故事,感人至深,催人奋进。


泸州创业:成功修建酒城救灾大楼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泸州的建筑业迎来生机,正值中年的杨必善看到了机会,他毅然离开农村来到泸州城区,从此迈入建筑行业,开始了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1984年,杨必善的一个堂哥在泸州房管局,受其影响,他从弥陀老家带着一批老乡来到泸州城区包工,干起苦力活。当时,合江县牛老驿建安公司的经理比较看重杨必善的精明能干,不仅让他当一个施工队队长,而且还借款1300元给他做“双包”工程的启动资金,包下二太街小学(现广营路小学)的建设工程施工。第一次作为施工负责人,杨必善上任的“三把火”点在了安全、质量和速度上,那时,建材和土石方挖运全靠人工,十分费力,施工设施也十分简陋,安全施工全靠仔细,但他靠凝聚力带领工友们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圆满完成了该工程项目,并受到政府相关部门及领导好评。

  1986年4月,杨必善又接下了泸州南郊水厂的无阀积商位水池建设项目的单包工程。这个项目要放炮爆破后开挖,再用条石砌水池,且修好后不能出现渗漏,当时的防水质量全靠施工工艺及仔细把关,杨必善就时刻检查各道工序,不断叮嘱工友,确保了质量和安全,该工程仅用了半年时间两个池子就顺利完工,并一次验收合格,进度在各施工队中最快,成为8个施工队中的佼佼者。由此,杨必善带领的农民工队伍在泸州建筑行业站稳了脚跟。

  接下来的泸州二中宿舍楼建设,杨必善更加重视质量安全和进度,凡事精益求精。当时,泸州二中的项目为两栋宿舍的建设,其中,杨必善负责承建一栋“双包”工程,某国营建司承建另一栋,结果杨必善依靠吃苦耐劳的团队,一年多就完成建设工程。而那家公司则因出现安全事故,工期一拖再拖,相形见绌,杨必善由此进一步奠定了在泸州建筑行业的声誉。随后,杨必善又带领队伍修建南城医院宿舍,在修建期间,泸州遭遇了“4.20”风暴,他修建的工程经受住了风暴的考验,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于是,建设泸州大梯步广场旁的友谊大厦即4.20救灾楼的重任交到了杨必善手里,他的团队不负众望,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顺利完成任务,及时安置了受灾人员。 


南下打拼:借鉴李冰父子技术成“土专家”


  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特区特区,随后掀起了大建设、大开发的热潮,不少酒城儿女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南下打拼。1990年底,修建好“4.20”友谊大厦后,杨必善在其堂哥的引导下,离开泸州南下闯海南。

  当时,杨必善的堂哥在海南承接了泸州大厦的修建工程,经过前期的考察,他便在泸州带了七八十个弟兄南下。进军海南第一个建筑工程便顺风顺水的完成,但第二个工程就给他极大的考验。

  那是在海南的沿江四路的华兴大厦工程,这个工程是其堂哥开发的,工期相当紧,而且有两层地下室是难肯的硬骨头,这自燃落到了杨必善身上。由于工地所处之地是填海而成,在修建地下室的围堰时,按照惯例必须要打桩作业,用钢条混凝土来稳固围堰四周和堵住浸水,但这样既耗时间,成本又极高,杨必善无法承受这种施工方法。

  怎么办?工程已经接下了,又是堂哥交给的,千方百计都要拿下。杨必善苦苦地思索着,他猛然地想起读书时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故事,他们用竹篮装鹅卵石的方法堵住了流水,成功的修建了都江堰。这里可不可以就地取材,用堆沙包的方式来固定四周和堵住浸水,这样,既能大大提高时效,又能节约很大一笔成本。可当杨必善将想法说出来后,遭到在场的工程师极力反对,他们说:“没有这种先例,如果用这种方法,全海口的人都要来看你是咋个修建地下室的。”但没有退路,杨必善仍然决定用这种方法试一试。

  “堆一个沙袋就给一元钱。”他把工人们集中起来,交代了政策和注意事项,话语刚落,工人们的积极性就来了,最终几万个沙袋不仅固定了围堰四周,而且还堵住了浸水,杨必善成功了。但后来,新的问题又出来了,在捣地下室基础的时候,由于施工现场就连接一口堰塘,在靠近堰塘之处的施工面,不断地有水流来,他们想了很多办法,也请了工程师到现场指导,但都没有解决问题。杨必善站在施工现场反反复复的思考,终于想出了运用木槽搭桥的方式将堰塘流来的水引走了,此后,地下室的建设便顺利快速推进。杨必善的成功也轰动了海南的建筑业,他因此被誉为了建筑行业的“土专家”。


转战北海:创造5天完成一层楼的记录


  上世纪90年代初,海南出现房地产泡沫经济,国家对其实行宏观调控政策,而当时的广西北海正处于大建设、大发展时期。

  1992年5月,杨必善开始转战北海,并在当年下半年承建了嘉宾小区。这是一个4万多平方米,15层高的工程,在当时的北海算第八幢高楼。杨必善带领几百号家乡人奋战在工地,为了抢工期,他出台了新的奖励措施,每按时完成一层楼就另发放一次奖金,工人们的积极性一下爆发出来了,创造了平均每5天就完成一层楼房土建的北海速度,杨必善的团队由此树立了在北海建筑行业的高大形象。

  紧接着,杨必善就承接了海上巴黎的建筑,1994年底便顺利完工,并在当年初成立了北海现代建筑安装有限公司。可此时,国家为调整北海过热的开发建设,实施了宏观调控,北海的房地产业随即掉入了“冰库”。

  “800多万的工程款,最终以600多万结算,而且还是没有产权的清水房抵的款。”杨必善说,修了一年多的海上巴黎没拿到一分现钱的结算款,工人们的工资都是他变卖了设备来发放的。

  “工人们是我带出来的,没有了活干,没有了收入,怎么办?”杨必善毅然决定在北海开荒种地和租用土地从事农业生产,许多工人和骨干力量便留下来了,他们发扬南泥湾精神,在北海开荒种菜、养猪喂牛等度过了艰难的4年。

  1999年下半年,一个外地开发商在北海建造72幢别墅群,其修建工程交给了具有一定名气的杨必善。终于熬出头了,杨必善立马带领团队从农业生产上又回到了建筑行业,这一干就是三年。

  2002年,北海的建筑业开始回暖,杨必善抓住这一机遇,承接了许多工程项目,甚至是几个工程同时承建。2014年,当地一个姓周的开发商因手里缺乏资金,邀请杨必善与他合伙开发建设名人大厦,由周某出土地,杨必善出资金并承建,利润双方四六分成。当工程建设完工时,北海的房价已大幅上涨,姓周的开发商却不按合同执行,只给杨必善工程建设费用,其项目开发的巨额利润便一个人私吞,对此,杨必善却没有与他计较,放弃了这笔巨大收入。

  为吸取教训,抓住北海大开发的商机,2005年9月,杨必善注资成立了北海蜀海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由一名工程承建商发展为了一名房地产开发商。接下来,他购买了多块土地开发权,先后开发承建了蜀海城花园、金域壹品湾、善水湾等楼盘,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由于土地不断增值和房价攀升,杨必善的事业蒸蒸日上。目前,他正在开发建设10多万平方米的海怡东方工程。

  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如今,杨必善已成为北海建筑行业中颇具威望的“老爷子”,虽然他年过古稀,但仍精神矍铄,精力充沛。他告诉记者,他的下一个建设目标是在北海的上海路开发建设一个约10万平方米的高端楼盘,打造他第一个高品质的精装房小区,使他的事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对话泸商:


安全质量是我最大的责任


记者:您在外面打拼多年,执着的追求是什么?

杨必善:当初,我只是想和身边的亲朋好友及乡亲一起干点活,挣点收入改善家庭与生活;后来,就想多找点建筑活让手下队伍干,如此可以壮大自己的队伍,高峰时期手下工人逾千人,由于开发商的原因也屡遇收账难。后来,就合伙开发又搞施工,有实力后便独立开发施工,如今开始跨界服务,包括投资、开发、建筑、物业、劳务、商贸等,这就是我一步步追求的事业。


记者:您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30多年,最大的责任是在哪里?

杨必善:30多年前,我从一个农民步入建筑行业之初,就深深的意识到:安全和质量是我最大的责任。建造一幢房子,涉及到千家万户的生命财产,质量必须保证。不管是材料进购,还是施工过程,我都要严格把关,亲自过问。2014年,在修建名人大厦时,施工中出现混凝土质量问题,给工程造成一定影响,后来找专家进行了处理,保证了质量。对于此事的责任人,公司的总工程师受到了撤职处理,他虽然是与我打拼多年的好朋友,但出了质量问题就不能讲情面。对于安全也是同样的道理,工人们在我手下干活,我就有责任把他们保护好,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必须要牢记安全。在保障安全和质量的基础上,工程进度也是我追求的目标;此外,钻研技术、不断的学习,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也是我翻越人生坎坷和战胜困难的法宝。


记者:您带领的团队是一支敢打硬仗、胜仗的队伍,他们对您为何始终不离不弃?

杨必善:我的团队多数都是泸州老乡,我对他们是有感情的,他们对我也是十分尊重的,我的团队里有爷爷、老汉、孙子3代接力干下去的。这种感情和尊重,建立在相互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之上。首先,我把老乡们带出来,就要给他们活干,就要使他们有钱挣,所以,任何时候我都没有拖欠过他们的工钱,每到节日我还要对他们进行慰问,工人们有什么困难,我知道后都要给予帮助。前年,有一个工人下班后突发脑溢血身亡,经有关部门鉴定为自身原因,按规定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但我主动提出比照工伤来处理,公司经办人员与其家属已达成了给予80万元的补偿,我知道后,又要求再多给家属10万元的补助。


记者:您离开家乡多年,但您仍然没有忘记家乡的人民,请谈谈您对他们的关心与帮助?

杨必善:我离开家乡几十年了,虽然只尽了一点微薄之力,但家乡的父老乡亲始终在我的心上。当年,为了解决他们的出行难,我出钱修了一条石板路,还为家乡敬老院的老人们发放过年钱,为村里的贫困学生捐资助学等。如今,若能得到家乡政策支持,我还是想告老还乡为家乡做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