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品牌强市战略 推动经济转型发展
泸州市工商联主席 喻小春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品牌已成为全世界企业最具竞争力的资产,当今的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品牌竞争。事实证明,拥有一流的品牌就意味着高市场率、高附加值和高利润率,也才能在产品同质化时代的市场竞争中取胜。习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作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指示。国务院颁布的《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中也提出“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可见我国已将品牌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当前,我市如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我们认为,因地制宜地实施品牌强市战略不失为一策。
一、存在问题
(一)品牌创建意识性不强
近年来,我市出台的政策主要以商标创建和产品质量提升为主,对如何做大做强品牌缺乏统筹和长远规划。一些区县注重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四川名牌等品牌数量,定指标、下任务、搞奖励,而对企业标准化建设、品牌营销推广和如何做大做强品牌缺乏指导帮助;一些部门侧重于自身利益,在品牌建设推进中缺乏沟通协调;一些企业注重品牌外在形象,侧重于产品包装和广告推广,忽视品牌内在建设和发展,缺乏打造品牌价值和实现效益最大化营销手段。总之,由于对商标、品牌的概念认识不清,对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合力推进品牌建设的环境尚未形成。
(二)品牌发展不平衡
我市品牌发展存在“三多三少”现状:一是市场主体多、
注册商标少。2014 年,全市有各类企业28108户,注册商标9190件,占市场主体的32.7%,多数企业没有商标;二是注册商标多、知名品牌少。我市有中国驰名商标25件,占注册商标的2.7‰,有四川名牌22个,占注册商标的2.4‰,无中国名牌;三是酒类品牌多,其它品牌少。2014年,全市共有酒类商标4506件,占全市的49%。中国驰名商标23件,占全市的92%。其中泸州老窖公司注册商标1574件,郎酒厂注册商标270件。
(三)资源开发不充分
我市成功冠名“中国酒城”,有8张国家级城市名片,名片本身意味着资源。我市是拥有“中国浓香型白酒发源地”和唯一两大国家级名酒的城市,泸酒具有独特竞争力。当前,我市酒类品牌多散杂乱较为突出,名优品牌呈现滑坡态势;化工、机械产业基础较好,但由于未能抓住产品结构调整、体制机制转型发展等机遇,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我市自然资源禀赋,具备发展特色农产品优势,但由于产业化经营程度不高,农产品产销脱节较为严重。旅游、文化、物流等行业均有较好的资源可开发利用,但未转化成品牌优势。
二、对策建议
(一)增强品牌发展意识,发挥城市品牌统领作用
品牌是人力、物力、智力和文化的综合体现,也是实现创新价值最大化的根本途径,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的象征。福建省泉州市通过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成为“中国品牌经济城市”、“中国十大品牌城市”、“中国品牌之都”,并引领经济高速发展。2015年,泉州市实现生产总值6100亿元,经济总量连续17年位居福建省榜首,拥有5个超千亿产业集群、98家上市公司和2000多家超亿企业,中国名牌46个,中国驰名商标143个。今年,我市是产业创新发展年,应把自主品牌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社会管理职能,努力提升品牌创建能力,担起品牌建设之大任,以产品品牌为基础,以企业品牌为核心,以城市品牌为统领,实现三者之间协调发展、良性互动。
(二)充分挖掘优势资源,夯实品牌建设基础
1、做强名优白酒品牌。白酒作为我市传统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也是品牌价值最高的行业。但近年来不少酒企经济效益大幅下滑,不得不处于“好酒也怕巷子深”的艰难境地。由于我市品牌创建意识不强,使之成为一些知名品牌企业的原产品供应商,导致高利润、高附加值拱手相让。与此相对的是洋河蓝色经典、中国劲酒等异地品牌强势崛起。这些企业取得的成绩固然原因颇多,但与他们近年持续不断加强品牌打造不无关系。我市应积极应对国家政策调整和社会消费习惯转变趋势,以“泸州老窖”、“古蔺郎酒”为龙头,以“泸州酒”地标品牌为统领,扶持“中华美酒”、“巴蜀液”等小巨人企业,整合泸酒资源,做强一线品牌、壮大二线品牌、提升三线品牌,以品牌促进质量提升,以品牌带动酒业飞跃。
2、发展优势制造品牌。我市机械、化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应顺应《中国制造2025》趋势,坚持自主创新、优势优先、积极培育的工作思路,加大长起、邦立等一批骨干企业品牌支持力度,发挥行业品牌引领带动作用;选择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机械、化工、医药及医疗器械中小微企业进行培育发展,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企业品牌,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以高新区孵化平台为载体,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积极培育发展高新技术制造业品牌。
3、积极培育建工品牌。建筑业是我市的传统优势产业,我市现有建筑企业489家,分布全国各地及海外10余个国家和地区,从业人员达50多万人。其中:总承包企业217家,一级建筑施工企业32家。2015年,泸州建筑业总产值576.3亿元,实现税收19亿元。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应积极推动资源整合、强强联手,以资质升级为突破,以多元化发展为支撑,以打造品牌为引领,以队伍建设为保障,做大做强“江阳建设”、佳乐集团、“泸县建工”等建工品牌,尽快实现特级资质施工企业零的突破。
4、整合地方特产品牌。我市自然资源禀赋,具有发展特色农产品的优势,目前已获“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179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产品8个。应综合评估各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前景、产品品质、品牌管理效率等因素,跨区县整合一批农产品名优品牌资源,研究制定农产品品牌“一品一策”扶持发展政策,培育一批农产品经销“龙头企业”,实施百城联销,构建农超(市)对接和农电对接(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发挥异地泸州商会等组织作用,积极搭建市外营销服务平台,不断提高我市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知名度。
5、打造服务业品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加快转型发展步伐的必由之路。我市交通便捷,辐射面广,具备发展服务业的较好条件。应以“中国酒城”城市品牌为引领,坚持以文化打造为核心,以旅游、餐饮开发为着力点,以商贸、物流为平台,打造服务业品牌。以名酒文化打造为核心,积极开发红色、生态、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周边旅游线路,建设精品旅游区和生态旅游区;以“大河邦、小河味”泸州特色风味为标杆,培育发展“五味轩”、“麻辣空间”等一批优势餐饮企业,并推向省内外连锁经营,打造泸州餐饮品牌;以泸州港为带动,大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打造商贸物流品牌和电子商务品牌;抓住全国首批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的契机,倾力打造健康服务产业。
(三)制定品牌发展措施,合力推动品牌建设
1、统筹推动品牌创建工作。市上应将品牌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制定《关于实施品牌强市战略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明确品牌建设战略规划和政策措施及组织领导等工作。借鉴福建泉州经验,市政府成立品牌强市领导组,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机制,组建泸州品牌发展中心,成立由相关部门、企业代表组成的中心理事会,研究处理品牌建设工作,建立泸州中国知名品牌数据库,实行政府与企业品牌资源共享。
2、制定品牌发展保障措施。设立品牌强市战略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重点商标保护、管理培训和品牌形象宣传、品牌培育基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技术创新专项补助以及品牌创建工作奖励等;以基金为核心,聚集品牌发展要素。在土地、电力、用水、用气等资源要素方面给予保障和倾斜;在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科研立项、财政贴息等方面给予优先扶持;对品牌企业进出口业务提供便利条件;主动帮助有条件的品牌企业申请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资金、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等各类政策性资金;制订品牌抵押贷款具体操作办法,开展品牌担保贷款融资服务;建立企业自我保护、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三位一体”保护体系,为企业提供法律咨询、信息咨询等服务;支持企业开展并购、控股、联合经营,制订企业上市扶持奖励办法,培育发展品牌企业集团。总之,要采取有力措施引导生产要素向品牌企业聚集。
3、引入品牌辅导专业机构。一个卓越的品牌营销机构,可以将一个普通的瓷砖、开关生产小企业,打造成国内知名的东鹏瓷砖、公牛插座,足见品牌营销专业机构的力量。应引进一流的品牌打造专业团队,对品牌企业开展辅导,帮助企业制定中长期品牌营销战略规划,加强品牌识别、传播和危机管理,以品牌打造统领产品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指导企业将品牌建设纳入业绩考核,完善品牌资产评估,构建科学高效的品牌管理体系。
4、促进企业加强质量管理。建立品牌企业标准支撑体系,推动企业加快技术中心建设,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开展国家级、省级知名品牌创建活动,提升品牌质量管理水平;组织开展区县、园区品牌质量创建示范活动,营造质量强企氛围;加强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完善品牌应急危机处理机制,切实维护企业品牌形象;鼓励企业培养和引进品牌经营、技术创新高级人才;组织开展企业高管人员品牌管理和营销知识培训,引导企业经营者增强品牌意识;组织开展品牌管理优秀人才评选活动,营造社会、企业尊重品牌管理人才良好氛围。
5、营造品牌强市舆论氛围。围绕“泸州造”品牌工程,建立政府领导、部门负责、媒体支持、社会参与的宣传体系;整合泸州酒业品牌、特色产业及旅游文化等资源,拍摄《品牌泸州》宣传片;开展“泸州品牌神州行”活动,向外学习先进经验、宣传泸州品牌;通过品牌宣传与招商推介相结合等方式,推介我市城市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开展品牌发展论坛活动,转变思想观念,提升品牌管理水平,努力推动我市企业转型升级、经济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