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声轰鸣,锅炉房滚烫。近日,泸县经开区城西工业园内,泸州市一圣鸿包装有限公司的瓦楞纸生产线上,原纸通过智能化设备生产出3、5、7层的瓦楞纸。这些瓦楞纸按照工序将流入纸箱生产车间,经过模切、印刷、固定成形后,制成纸箱运往贵州、重庆等周边区域交付。
1月2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公布了《关于公布2024年度绿色制造名单的通知》,确认泸州一圣鸿包装有限公司为国家级绿色工厂。这是泸州市第一家传统造纸行业获得此项荣誉。
“生产用的蒸汽是循环利用的。这套循环系统由锅炉和蒸汽收集回流系统两个部分构成。”该公司副总经理任泽一介绍,“我们降低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排放,已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生产车间内,机器正自动填装原纸,员工站在ERP系统前监测状态。“ERP系统实现了精准控制用料、裁剪、供热等环节,生产效能提高了15%以上,减少制作原料的浪费。目前我们日均接单量为50万/平方米,每日产值可以达到150万元左右。绿色改造技术升级后,我们预计一季度产值在8000万元以上。”任泽一说。
而在电力方面,该公司也是泸县第一个清洁能源示范项目落地实施的企业,厂房顶部安装的1000多块光伏板,一年能为企业节约电费7万元。任泽一算了一笔账:“我们企业通过蒸汽循环利用、绿色清洁能源使用、热能收集利用等环保方式,全年大概节约成本65万元,这笔开支省下来可以再次投入生产,这对企业来说是非常好的良性循环。”
作为泸县第一家国家级绿色发展样板企业,任泽一说,“今年我们的产值目标是5亿元。”
作为新型材料制造业赛道的泸州天蜀玻纤有限公司,在通过绿色化改造后,实现了每年碳减排1.2万吨。“我们投入2000多万元进行升级改造,每年节约能耗、折合标煤在5200多吨。”该公司总经理助力郑江介绍。
据了解,传统的空气助燃加天然气的燃烧模式耗能大,又产生氮氧化合物。使用新技术燃烧后,该企业减少了90%氮氧化合物排放,对于企业降本增效、大气环保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该企业还是泸州市首个碳资产管理服务试点项目。项目的落地为泸州市碳资产经济向实质化落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树立了环保企业良好模板。
近年来,泸县通过调整企业产业结构、生产技术升级等方式,助力企业在绿色、环保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绘就出企业可持续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