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引导金融机构把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经营主体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优化金融服务、创新金融产品、发挥金融纾困作用等方面,靠前发力、适度加力、持续用力,将更多金融资源用于服务民营企业发展,不断推动全县民营经济持续向好。
一、靠前发力,不断优化金融服务。一是筑牢合规管理根基。引导金融机构对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合规合理减费降息。截至6月末,全县银行金融机构合理降低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贷款利率9284户,降费1170.28万元。鼓励金融机构支持企业以仓单、提单、汇票、应收账款、知识产权等权利质押融资。截至6月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626.5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31.51亿元;存贷款合计1058.08亿元,同比增长10.06%。二是厚植上市培育沃土。不断加大对优质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及时为拟股改上市企业提供专业辅导,推动企业改制上市工作实现的新突破。截至目前,共有7家企业进入市级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6家企业进入省级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3家企业进入全省六个“100家”企业名单,14家企业在天府(四川)联合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三是拓展融资服务渠道。加大民营企业融资知识普及性推介和专业人员培训,提升民营企业自身融资能力,持续发挥金融联席会议机制作用,会同各部门和各金融机构,因企施策为企业协调解决各类融资问题3个。
二、适度加力,不断创新金融产品。一是发展普惠金融,助力经济恢复。建立泸县信贷风险基金“龙城兴园贷”,金融机构采用“一企一策”量身定制服务方案和风险基金共担模式,解决信贷担保物不足问题,截至6月末,已累计支持38家园区企业获贷7.49亿元;创新“统战+金融”工作模式,协调金融机构扎实推进“酒城同心·金融速贷”工作,面向全县993家小微企业及相关企业发放贷款4.55亿元。二是发展绿色金融,创新信贷产品。鼓励银行机构在制度流程、组织架构、资源配置等方面探索建立绿色信贷服务体系,建立符合绿色企业和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协调金融机构创新设计贷款产品,截至6月末,科创贷、绿色信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分别为4.83亿元、投放44.94亿元、投放43.63亿元。三是政银双基共建,推动整村授信。泸县农商行通过“党建+金融”服务模式,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今年以来,累计为54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支持13.78亿元,截至6月末,累计为全县超16.11万户农户建立经济档案,实现贷款授信50.05亿元。
三、持续用力,不断完善金融纾困。一是降低创业贷款要求。用好创业担保基金增信,对评估认定的信用小微企业、商户、农户,经营稳定守信的二次创业者等特定群体,对其创业担保贷款免除反担保要求;建立多元化担保机制,允许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担保,提高创业项目贷款担保额度,降低创业者融资门槛。二是缓解“转贷难”问题。强化与担保及相关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实现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功能和作用的相互补充,提高融资贷款服务效率。截至目前,全县应急转贷资金累计发放247笔,发放金额10.22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转贷难”问题。三是提升信贷产品匹配。落实银行机构年度贷款增量、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量和小微企业首贷及信用贷补贴,鼓励银行机构加大贷款发放力度。通过组织开展专场和一对一银企座谈会,继续强化推进对接服务,召集银行业金融机构点对点对接项目,将重点企业和优良产业的资金需求,及时反馈至银行金融机构,实现与多家银行信息互通,拓宽资金获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