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服务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会员服务 > 政策法规

    详解十八届三中全会

    作者:匿名来源:泸州市工商联时间:2014-10-15

一、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

重大意义集中体现在三中全会所要解决问题的严重性及紧迫性,深入把握三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首先要了解和明确今天我们在改革发展中到底面临哪些难点和挑战,这些难点和挑战可以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分析。

 

(一)国际环境:基本稳定,但挑战与压力越来越大

1、中国经济越来越融入全球经济和世界的主要经济体,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导致共同利益越来越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共同利益使得我们国内环境和国际形势保持基本稳定。

2、美国财务赤字和债务负担非常重,美国政府想遏制中国力不从心。

3、外部挑战压力、形势趋于严峻。

第一、国际恐怖势力及国内分裂分子与境外勾结。

第二、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对中国遏制姿态重新明显。

第三、中国周边局势紧张,领土、领海时有争议、争端。

(二)国内环境:问题矛盾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1、经济方面   

(1)污染问题

(2)自主创新能力问题

(3)国企问题

2、政治挑战

(1)民众、老百姓的利益表达渠道不通畅,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

(2)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

3、文化挑战

   当前改革中存在很多问题和挑战,反映在文化当中,就是各种社会思潮复杂多样,冲突交锋,价值观领域乱象跌出,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战略思路

(一)三中全会改革的四大特色

第一:从“比较单一”到“全面综合”

第二:从“相对容易”到“艰巨复杂”

第三:从“浮在表面”到“攻坚深化”

第四:从“摸着石头”到“顶层设计”

(二)指导思想

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

(三)总目标

     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二0二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四)主要任务(5+1+1)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建设、党建等方面。    

1、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以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来确保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亦可提升政策的权威性,是亮点所在。此领导小组定位极高,在改革顶层设计和执行上有超越发改委的权利,有利于克服某些利益团体对改革的拉扯。

(1)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a、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提出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

    b、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2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核心表述: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

一要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二要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推进水、石油、天然气、电力、交通、电信等领域价格改革,放开竞争性环节价格。

三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缩小征地范围。

(3)财税体制改革

     核心表述: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
 必须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4)城乡一体化

     核心表述: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a、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b、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选择若干试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
    c、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5)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核心表述: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a、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
b、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积极稳妥实施大部门制。
c、优化行政区划设置,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进省直接管理县(市)体制改革。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时俱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发展基层民主。

(2)法制中国   

     核心表述: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人们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3)权力制约和监督

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健全改进作风常态化制度。

核心表述: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

 a、加强和改进对主要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b、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

c、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 

 d、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探索实行官邸制,官员任期内居住无产权。

 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4、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1)社会事业

     核心表述: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事业改革,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更好满足人民需求。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a、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b、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c、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

d、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津贴补贴制度,完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增长机制。

e、适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f、取消以药补医,理顺医药价格。允许医师多点执业,允许民办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 

    g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2)社会治理

     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5、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核心表述: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十八届三中提出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有自然资源和产权制度用途管制,划定生态红线,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以及改革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体制。

、国防军队改革

  核心表述: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推进军队政策制度调整改革。

   全会提出,紧紧围绕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一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着力解决制约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7、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

  核心表述:坚决维护中央权威,保证政令畅通。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确保改革取得成功。

 

三、全面深化改革的精彩新论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国家治理能力 : 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

过去我们讲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和人民的关系,最早是国家统治,后来讲国家管理,现在我们又确立了国家治理。治理是一个新的词汇,现在在全球也是比较流行的。它强调多主体,大家都是主体。国家管理者是主体,人民也是主体,还有各组织、各单位,都是参加管理的主体之一,所以这是从过去的一个主体变为多主体。

(二)“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

发挥政府作用:1、发挥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2、加强市场监管作用,3、执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4、加强社会管理,5、做好环保工作。

(三)“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

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十八大以来,上与下的呼应,最大程度聚合着改革正能量,激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

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由此体现了我们前面所讲的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所以,这回讲要公平。这次如果要讲亮点的话,它的亮点就强调在这两类的公平上。

(五)“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阐明了财税体制的本质和目的,明确了它的政治职能、社会职能、经济职能,相当于指明了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

(六)“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可以在完善事权的基础上强调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相适应,形成了财税体制非常重要的一块。 
    此处的改革必须和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相配套,事权的重新划分不仅包括一部分上收中央,一部分划归地方,还将有一部分交给社会中介组织。我们不能重复过去“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简单二元管理法,要纳入更复杂的规则,也要相配套。(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曹红辉)

(七)“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主要是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  

(八)“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可持续是首次放在“社会保障制度”之前,不仅仅是只社会保障基金的可持续性,还包括了公平以及保障资金效率的可持续性。

(九)创立生态文明体制理论,美丽中国,三大发展。

有这么几个层面,一是把一些资源的产权变得更加清晰,并且保护起来。还有一个就是资源要有偿使用,比如说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等,要有一个补偿机制。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体现了这么几个意思:首先,在干部考核机制上,不能GDP为重了

其次就是要有严格的法律制度。还有一个就是要调动社会的积极性,老百姓要去监督。最后一个就是税收和市场,税收就是一些排放高的要征税,要征环境税,另外比如可以有一些碳交易等现代市场机制要建立起来。这就是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体系。

 

四、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导,推进六个转变,实现四年翻番

合江的发展定位:立足川南、依托黔北融入成渝。

合江的发展战略:工业强县、物流活县旅游兴县

“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真正把全会精神转化成改造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沉着雄浑的话语,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员令。《决定》精神为合江推动“推进六个转变  实现四年翻番”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工作目标

《决定》指出,三个“进一步解放”。同样,合江也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合江的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合江的社会活力。

(一)以“招大引强”为重点,推动招商引资由做大总量向追求质量转变,着力打造西南地区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热土。

(二)以“一园多区”为抓手,推动园区建设由扩张规模向发挥效益转变,着力打造“五百亿”园区。

(三) 以“做大做强”为目标,推动物流业由单一煤炭运输向现代港口经济转变,着力打造川渝黔结合部重要的物流中心。

(四)以“生态休闲度假”为主题,推动旅游业由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向强化品牌塑造转变,着力打造重庆周边、川南黔北旅游第一品牌。

(五)以“产村相融”为核心,全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由典型示范向巩固拓展转变。

(六)以建设“中国荔城·幸福合江”为宗旨,全力推动城市建设由拉伸骨架向提升品位转变,着力打造长江上游最美丽的现代化中等滨江城市。

把握四大要素,为实现“四年翻番”保驾护航

(一)坚定信心,紧紧抓住解放思想这一关键

(二)严肃纪律,紧紧抓住效能建设这一重点

(三)攻坚克难,紧紧抓住投资拉动这一龙头

(四)创新机制,紧紧抓住要素保障这一根本。